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御将三忌,勿自乱阵脚
对于一个团队组织,一定要放权,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。
核心书摘
《孙子兵法》在【谋攻篇】中说: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”
这段写了三个“不知”,主要是说国君对军队的事儿也不怎么知道,却还要干预,这对于外出打仗的将军来说,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儿。
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”这句里面的“患”是危害、贻害的意思。整句意思就是说: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。
哪三种呢?第一种就是“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军。”就是说国君不了解战场的形势,却要瞎指挥军队,军队不能进攻的时候,他非要命令出击;军队需要进攻的时候,他却非逼着将领马上撤退,这种情况就叫“縻军”。“縻”是指牛缰绳,有捆、拴的意思,就是说将领被国君用绳子把手脚都绑了起来,这还怎么带兵打仗。
关于作者
孙武,字长卿,春秋末期齐国乐安(今山东省北部)人 。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被誉为“百世兵家之师”“东方兵学的鼻祖”。
学什么
1、理解《孙子兵法》中“御将三忌,勿自乱阵脚”的深刻意义。
2、现代商业管理,要懂得放权,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。
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开启今今乐道读书会的第 6896本书:《孙子兵法》之“御将三忌,勿自乱阵脚”。
上一回,我们讲了一个好管理者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。这一回,我们跟大家聊一聊对于一个管理者,最忌讳做什么事。
《孙子兵法》在【谋攻篇】中说: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: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[mí]军。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”
这段写了三个“不知”,主要是说国君对军队的事儿也不怎么知道,却还要干预,这对于外出打仗的将军来说,是一件特别恐怖的事儿。这就跟一个不会开车的领导坐在了副驾驶上,却一直对有着30年驾龄的老司机指手画脚,一会儿说“哎呀呀,该打转向灯了”,一会儿说“哎呀呀,怎么还不转弯”……如果我们这么代入,是否会特别理解一个被皇帝管着的将军的无奈呢?
这段文字比较长,我们把它一句句拆开来解读一下。
“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”这句里面的“患”是危害、贻害的意思。整句意思就是说: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。
哪三种呢?第一种就是“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,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,是谓縻[mí]军。”就是说国君不了解战场的形势,却要瞎指挥军队,军队不能进攻的时候,他非要命令出击;军队需要进攻的时候,他却非逼着将领马上撤退,这种情况就叫“縻军”。“縻”是指牛缰绳,有捆、拴的意思,就是说将领被国君用绳子把手脚都绑了起来,这还怎么带兵打仗。
给大家举个例子更方便理解。唐朝的“安史之乱”期间,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,一路势如破竹,打到了潼关。唐朝的都城在长安,而潼关就是长安的门户,也是去往长安的必经之路。安禄山只要能攻下潼关,就能一路畅通无阻地拿下长安了。所以,作为从关东进入关中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,潼关的地位不亚于明清时期山海关对于北京的重要性。
安禄山打到潼关的消息让整个长安城都骚乱了起来,唐玄宗为了应对叛军,起用了因病在家休养的名将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,让他领兵20万,镇守潼关。潼关这个地方地形险要,易守难攻。哥舒翰进驻潼关后,立即加固城防,深沟高垒,闭关固守。安禄山的大军就这么被哥舒翰在潼关前挡了好几个月。通常来说,叛乱讲究速战速决,要在整个国家机器都调动起来之前就终结掉这个国家的首脑。叛军一旦陷入持久战,往往离失败就不远了。
安禄山一看,军队一时半会儿还攻不破潼关,十分着急。便把手下将老弱病残的士兵放到阵前,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,想要引诱哥舒翰放弃固守潼关天险,出城一战。
但哥舒翰是个“老油条”,一辈子不知道打了多少仗,怎么可能被这点儿小伎俩迷惑,依然坚守不出。但是,没过多久,唐玄宗也得到了前线的战报,说叛军在潼关的兵力“不满四千,皆羸弱无备”的情报。于是,急于平定叛乱的唐玄宗就派使者让哥舒翰出兵,灭掉叛军,同时收复之前的失地。
哥舒翰在前线打仗,当然知道叛军兵力有多强大,哪儿有这么轻易就能打赢的。于是,立即上书唐玄宗,说:“安禄山久经战事,是一名老将,现在他起兵叛乱,不会不做好万全的准备。您现在看到的四千羸弱之师,只是他引诱我们出城跟他决战的幌子。我们一旦出击,正好中计,万万不可莽撞。”
接着,哥舒翰又说:“叛军现在远道而来,就是想要速战速决,我们现在凭借潼关天险,只需要坚守不出,就能打乱叛军的计划。等时间一长,叛军内部必然发生动乱,届时,我们再大举反攻,叛乱可平!”
但是,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却对唐玄宗说:“哥舒翰这样按兵不动,白白浪费大量钱粮,而且还会错失收复洛阳的良机。”
这时的唐玄宗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思路清晰、善于决断的明主了,几十年的太平盛世消磨了他的意志。再加上身边小人的诱导,唐玄宗便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,连续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。
哥舒翰扛不住压力,只能出战。出关当天,哥舒翰是哭着下的命令,果然,失去地利优势的唐军被安禄山的叛军杀得全军覆没,潼关也很快沦陷,哥舒翰被俘虏。至此,从潼关到长安城一路上再无险可守,唐玄宗也只得仓皇西逃入蜀。
这个案例可以说是标准的君主啥也不懂,却要瞎掺和的典型。一代名将哥舒翰也因为这个原因,晚节不保。其实,这个道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一样的,你如果是高高在上的领导,不了解一线的情况,就要给手下充分的自主权,只需要咬住“以结果为导向”这六个字即可,没必要手下做什么都去管,这样不但会让自己劳心劳力,同时还束缚住了部下的手脚。竞争对手本身已经够可怕了,你还要把自己人手脚绑上再让他上阵,能打胜仗才是怪事儿。
好了,我们再接着看第二种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,叫“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”这句的意思就是说,国君不懂得军队的事务,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,这就会使将士们陷入无所适从的迷惑状态。
因此,在司马穰苴编写的《司马法》中专门强调:“军容不入国,国容不入军。”这治国和治军的理念是两码事儿,千万别混了。
关于这一点,我们给大家举一个正面的例子,讲讲汉代名将周亚夫和汉文帝的故事。
西汉文帝六年(公元前158年),匈奴大举入侵边关,汉文帝派数位将军领兵驻守边关,防备匈奴袭击,其中就有周亚夫。
为了鼓舞前线士兵的士气,汉文帝亲自去视察慰劳三军。去其他将军的营地,门卫都直接放行,这些将领也都慌忙出迎,就差大张旗鼓举行个欢迎仪式了。等文帝到了周亚夫的军营门口,情况就不一样了,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执锐,刀出鞘,箭上弦,拉满弓,持战备状态。文帝的先导车辆到了军营前就被拦了下来,根本进不去。先行的使者说:“皇帝就要到了,赶紧开门放行啊!”
但是,守卫营门的都尉却说:“将军有令:军中只有将令,没有皇命。”
等了不一会儿,文帝到了,也进不去,只好派人手持符节诏告周亚夫,让他开门,皇上的车队这才被允许进入军营。但进了军营还有规矩,守卫的士兵跟汉文帝身边的随从说:“军规规定,军营内不准车马奔驰。”于是,皇帝一行人又控制着马缰绳慢慢前进。等到了中军大帐,只见周亚夫已经身披铠甲、手持兵器站在营帐外了。
只听周亚夫高声喊道:“陛下,介胄之士不拜,请以军礼见。”意思就是说,我身披铠甲,就不行跪拜之礼了,请皇上您允许我以军礼参见。
汉文帝对这番景象深有感触,也不在车里坐着了,直接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周亚夫回礼,然后派人告诉周亚夫说:“皇帝特来犒劳三军将士。”随后,驱车离开了周亚夫的军营。
等出了营门,汉文帝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,大声称赞道:“嗟乎,此真将军矣!”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,随后文帝又说:跟周亚夫带的军队比起来,前面去的那几个军营,真的就跟小孩子做游戏一样啊。
你看,周亚夫在打仗时期,根本不按平时的那一套礼仪行事,而文帝也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有道明君,他并不怪罪周亚夫的怠慢。因为不管是文帝还是周亚夫,都对“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”这句话有一个深刻的认识。他们知道,政治是政治,军事是军事,如果把这二者混为一谈,那只会出现政治也管不好,军事也做不好的情况。
我们接着看第三种情况,叫“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,则军士疑矣。”就是说国君不了解权谋、兵法,却非要亲自统帅军队作战,这样必然会让手下的将军不知所措。这里面的“任”既是指国君亲自上任,也是说国君瞎任命将领。这两种解释,不管是哪一种,都明确指出一个道理:不懂就别瞎掺和。
关于这一点最著名的故事,就是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军,代替廉颇指挥长平之战,之所以总说这个故事,一是因为它太出名,更重要的是在长平之战中,赵王几乎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,实在是太典型了。
当时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不能用赵括,廉颇知道、蔺相如知道、赵括死去的父亲赵奢知道、甚至连赵括的母亲都明白,还专门在赵括被任命为大将的时候上奏,希望赵王收回成命。
可惜,赵括只会“纸上谈兵”这事儿偏偏只有两个人看不明白,一个是赵括自己,另一个就是赵王。于是,四十万赵军,就这么一朝断送了。
因此,孙武在说完这三种情况之后总结道:“三军既惑且疑,则诸侯之难至矣,是谓乱军引胜。”就是说,君主总想着随时随地掌控将领,最后只会导致三军惶惑不安,这种情况下,敌国必然会趁乱入侵。这就是先搞乱自己的军队,再把敌人引进来,最后还让敌人取胜。这里面,“乱军”就是扰乱自己的军队;“引胜”就是引导敌人的军队获胜。这么一看,一个不懂军事却非要干预军事活动的君主,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“猪队友”啊。
如果把这种情况延伸到现在,不就是在讲“领导不放权”的问题吗?现在很多组织或企业的管理者,手中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和权力,但往往出于“责任心”或者是“权力欲”,非要把组织内部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抓到手里,很少相信自己的下属。最后就导致领导在的时候大家都听领导的,一旦领导不在了,大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?怎么做?听谁的?这不就是我们前面说的“三军既惑且疑”吗?如果用一个管理学的概念来解释,就是“洛伯定理”(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,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。)。
这种错误其实很多人犯过,包括著名的金融大鳄索罗斯。一开始,索罗斯也是一个天天忙得晕头转向的管理者,他曾专门叮嘱下属:凡是涉及公司业务的文件,一定都要由他亲自审核。有一次,索罗斯去外地出差,这次出差时间稍微有些长,等他回到公司,秘书就给他搬出来一大摞文件请他批示。
长时间的旅途奔波本就让索罗斯疲惫不堪了,现在一回公司等着他的还有这么多待批示的文件,这让索罗斯一下就怒了,他大声质问秘书:“为什么不把这些文件交给各部门的经理去批示?”
秘书也挺委屈,就说:“您之前不是说过嘛,凡是涉及公司业务的文件您都要亲自审核。我也不敢随意把这些文件交给其他人负责啊。”
听了这番话,索罗斯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策。于是,他召集所有部门的经理开会,告诉他们:从今以后,除非是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,一律不要打扰他。至此,索罗斯办公桌上的文件骤减,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,顿时变得顺畅多了。
所以,对于一个企业来说,只有管理者舍得放权,才能从繁杂的琐事中解脱出来;只有懂得赋权,才能培养出更多可以独当一面的下属,而老板也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决策中去。身为管理者,完全没有必要事必躬亲,只要制定好大方向、大战略,剩下战术层面的事情就让手下各司其职去搞定即可。否则,你要是什么都想管,不但容易让整个组织陷入混乱,更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琐事之中不能脱身。
恭喜你和“今今乐道”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896本书,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。
【贺子钰】
相关阅读: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陈丞相世家|学“阴谋家”陈平,做自信的放权领导者。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张丞相列传|领导如何放权才能让人才“物尽其用”。
上次推送内容:
本次推送: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御将三忌,勿自乱阵脚
《第五项修炼》上|如何变身学习型组织。
中国不再需要好莱坞大片。
【炳泽诗话】搭台
下次拟推送:
【每日新书】《孙子兵法》之韬光养晦,潜龙勿用
《第五项修炼》下|学习型组织的真谛。
你的说话方式毁了你的优势
【炳泽诗话】我站在高岗上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